2020年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报告—林业工程
2020年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报告(学科:林业工程 代码:0829)
一、总体概况
林业工程学科最早设置于1958年,当时开设的专业有“森林工程”、“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使林业工程学科不断发展,办学层次不断丰富。林业工程学科于1998年获“木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森林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由人事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在我校设置“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另外,“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4年被确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15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在校学术型硕士 44 名 、博士生 20 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科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将教育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概念与要求贯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 强化课程思政改革,打造立体红色育人环境
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知识能力培养与素质相结合、学术诚信与做事做人做学问相结合、创新能力与工程伦理教育相结合,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和“教材思政”优秀教材体系,并贯穿于科研立项、成果运用等环节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育人环境。
2.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社会实践教育新模式
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科技兴蒙”等国家战略为引导,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借助乡村振兴研究院和交叉学科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搭建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平台,与本学科领域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家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科研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引导研究生致力于,将实践与科技、推广与示范有机融合。
3. 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设红色筑梦平台
实施“三项联创”办法,以“青马工程”“育英工程”“牵手工程”为抓手,积极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室”、“学生事务中心”“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加强“互联网+党建”网上服务互动,建设红色筑梦平台。
4.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思想保障体系
把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活动优势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优化党支部设置,依托学科、专业和科研团队建立党支部,实现党组织的多方位融合。与乌审旗乌兰高勒盖镇共建 “大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科技兴蒙,使命在肩”、“爱我北疆,把青春的绿洲梦想写在沙漠上”等系列主题党团活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个重大政治责任,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价值取向。
5. 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思政教育队伍
配备了专职辅导员 10 名,兼职辅导员 9 名,形成了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思政队伍。强化导师育人职责,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使之在“全员育人”过程中与时俱进,达到有高度、有温暖、有深度的教育效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本授权点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如《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研究生管理工作职责》、《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及管理办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规定》等,实现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构建研究生教育长效机制制度保障,切实抓好学生课堂、学术规范,并且在学位论文指导、评审、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制定相关规范。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培养情况
2020年度修订了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对直博生、硕博连读生以及硕士生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新制定的培养方案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确定。新制定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以及创新性,研究生的教学大纲根据新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满足学科发展的背景,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增加了科研项目落地的机会。
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 教师对研究生授课时,对授课模式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增加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性,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设林业工程研究进展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并且把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学院教授委员会发挥咨询与决策作用,各教研室负责承担教学计划,院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主抓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负责主抓本科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督导组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学科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围绕西部沙生灌木林、东部森林资源和俄蒙进口材的特点形成10个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以导师负责制为主,以指导小组共同参与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完善“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
学科有定期的校内学术交流,主要是相关校内校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交流还可以解决一些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学术问题,找到理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效果较好。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2020年参加会议交流的研究生为20余人次。
2020年学位授权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篇;2020年本学科点获批校级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项;获得自治区优秀博士论文 2 篇,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 2篇;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5 人。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招生方面
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招生制度缺乏有效吸引高质量生源的机制,尚未形成多层次、多途径的招生宣传制度。导师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发挥作用不够。
2.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方面
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大类教学模式的推进,导师组集体指导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但目前我院基本上采取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模式,指导模式有待加强改善。
3.学生论文质量较低。一是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科研兴趣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对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六、改进措施
目前本学科存在一志愿上线学生少、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以及缺乏领军人才的问题。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一)逐步提高生源质量扩大生源数量
学校-学院-学科要进一步加大对本学位授权点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对学科的了解,突出学科对西部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从而吸引优秀生源。
(二)完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在巩固学科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应合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和拓展新学科研究方向,不断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向,满足工业生产对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需求。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学科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还需优化,优秀拔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数量还需增加,中青年优秀教师数量仍需大幅提高,创新学术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步伐还需加快,促进人才发展的措施还需加强等。
(四)推进制度改革
加强相关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和师资资源整合,改善与细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与任免制度,充分激发本授予点教师的活力,争取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有所建树。
供稿:
编辑:郭宇